拧紧安全“阀门” 为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驾护航
博彩平台水务设施运行管理中心主任 李彬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是农村居民喝水饮水的重要保障工程,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工程。农村供水工程的供水安全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事关乡村振兴,是重要的民生福祉,是提升农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因此,从农村供水全覆盖(2005-2008)、提质改造(2009-2017)和达标提标(2018-2020)三个阶段的提升改造工作,结合“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到现在的规模化供水“应通尽通”工作,如何更好地保障农村饮水安全,让群众喝上安全、优质的“放心水”是设施中心一直以来努力的工作方向。
一、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上存在的不足
(一)水源供水不稳定。村级水站水源地多为溪流、小山塘,且大多无备用水源和调蓄池,在遭受极端气候时会出现供水得不到保障的情况,在2022年夏季极端干旱天气时有25座水站供水困难。同时,在强降雨和台风期间,水源泥沙含量暴增,大大增加水站制水设备处理负担,水质易混浊。村级水站水源受地形和天气等因素影响,致使水站供水水量、水质这两项指标与城乡管网供水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供水管网存在老化问题。我市村级水站大部分供水管网大部分在达标提标、应通尽通工作时进行了更新改造,但也有一部分管网使用年限超过10年,存在设计标准不高和老化漏损等问题,不仅造成供水水量的损失也容易产生二次污染,难以保证末梢水的水质达标。
(三)水费收缴工作阻碍多。当前水站虽已全面收取水费,但成效一般,实际收取的水费远远低于运维成本:一是指导水价较低。考虑到不增加农村居民负担,各地制定的指导水价一般在0.8-1.5元/ 吨,而实际测算运维成本在2-3元/吨(不考虑固定资产折旧),水价与成本存在缺口。二是收费责任主体未落实,各地水费收缴工作主要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主导,未能将责任真正压实到乡镇街道。三是村民主动缴费意识不强。农村居民长久以来免费用水,或由村集体买单水费,导致缺乏主动缴费意识,导致浪费水现象时有发生。
(四)管理力量相对薄弱。经调查统计,我市各地共有村级水站管理人员约500人,其中统管单位仅约占20%,其余80%左右为村协管员。管理人员数量偏少,水站无法保证足够的巡查频次,出现水量水质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处置。同时,协管人员年龄偏大,无上岗证或未经系统培训,业务能力不过关,在检查中多次发现存在工程运维记录不全、水费收缴不及时、台帐不全等问题。
(五)管理体制有待健全。在达标提标行动完成后,全市各地已全面建立县级统管机制,改变了之前水站由村自行管理的模式。但从近两年的管理情况下来看,余姚、象山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以县水务(舜建)集团为责任主体的建管一体化体制;宁海统管单位为县水务集团,但实际上日常运维工作仍以村自行管理为主;其余各地由统管机构委托第三方单位负责运维,存在多头管理导致的责任边界不清、管理队伍的力量素质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村级水站的良性运行。
二、我市农村用饮水安全管理工作进展情况
(一)开展“应通尽通”同质化供水工作。2023年计划通过水源保障、制水工艺提升、供水管网更新和数字化管理,开展同质供水村级水站建设开工133个,改造农村供水管网300公里,涉及项目236个,村级水站从481个减少到462个,全市农村供水同质化率达到97%。抓好“急用先行”监测点建设,完成山塘水源地水位监测103个,水站水质水量监测48个。截至目前,已开工30个水站(48个项目),完工8个水站(12个项目),完成管网更新80公里,山塘水位计建设开工4个,完工1个,城乡同质化供水覆盖率达到96.5%。
(二)开展薄弱环节提升改造。为减少在极端干旱天气出现供水困难情况,我市海曙、余姚、宁海、象山四地共25个水站在2023-2024年开展供水薄弱环节提升改造工作,经过设施中心实地调研后,明确和优化改造方案,改造内容包括水源提升、管网改造、乡镇管网延伸兼并水站等工程,截至5月底,已经有10个项目开工,5个项目顺利完工,完工后的水站将全面提升抗旱保供水能力,保障村民用水安全。
(三)开展农村供水一体化管理改革。到2023年末,全市基本完成农村供水一体化管理改革工作,完成建档立卡名录内的村级水站资产评估及相关资产移交工作,建立以属地城市供水企业作为农村供水工程运营主体开展农村供水工程管理的机制,逐步建立归属清晰、职责明确、监管有效的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体系。目前,余姚、象山已率先完成改革目标,鄞州、海曙正在开展资产评估,宁海、奉化已完成方案制定工作。
(四)开展村级水站监督检查。2023年,设施中心继续承担市级监督工作,重点抓住水站长效运管落实、水费收缴、水质水量等关键指标,组织开展对村级供水水站的明查暗访工作。全年计划检查200个村级水站,截至5月底,已累计对96个供水工程完成现场检查。检查中所发现涉及运行管理台账不规范、用电消防存在隐患等问题,及时要求各地按照要求整改到位,确保水站运行安全。
(五)提升在线监测覆盖率。始终坚持村级水站管理数字化转型思路,提升村级水站管理水平,结合浙水好喝城乡供水平台,进一步扩大村级水站水量水质在线监测规模。至2023年底,全市所有村级水站实现供水水量在线监测覆盖率75%,出厂水水质在线监测覆盖率50%以上,其中,全市千人以上村级水质水量在线监测覆盖率100%。
三、提升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的目标和方向
(一)持续推进“应通尽通”工作。一是扩大城市、乡镇水厂管网覆盖规模扩大,按照“能并则并,能连则连”的原则,通过城市和乡镇水厂管网延伸工程,撤并部分乡镇小水厂和村级水站,扩大城市供水覆盖范围,实现同网同质,发挥规模效益,计划至2025年底,通过城镇供水管网延伸归并村级水站77个,全市规模化供水的农村人口增加7.71万人。二是实现村级水站同质化再提升建设全覆盖,对确有困难实施管网延伸仍需保留村级水站的地区,对村级水站的水源保障、制水设施、供水管网及数字化管理方面进行全方位提升,至2025年底,计划提升村级水站397个,受益人口25.3万人。通过开展“应通尽通”工作,全市基本建成城乡“同网、同质、同服务”的供水体系,形成以城镇管网供水为主、村级同质供水为辅的供水格局,到2025年我市城乡规模化供水覆盖率提升至95.8%,城乡同质化供水覆盖率提升至98%以上,拧紧安全“阀门”,让农村群众喝到安全水、放心水。
(二)深入创新一体化管理模式。积极开展农村供水一体化管理改革工作,全面落实农村供水安全管理政府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管责任、供水管理单位运行管理责任“三个责任”,探索建立县域范围内农村供水一体化管理新体制,逐步实现农村供水工程产权清晰化、运行规范化、服务优质化。明确农村供水各方责任,推进各区(县、市)水利投资公司(或各地负责供水工程建设融投资企业)及其委托的运行管理单位对供水工程负运管责任。开展水站资产评估,完成村级水站资产移交,探索资产移交至各区(县、市)水利投资公司的新机制。最终实行一体化专业管护,水站管护由各地水投公司负责,由其委托一家当地水务公司或有专业供水资质的运管企业负责县域内所有农村水站运管。
(三)全力提升信息化标准化管理水平。加快实现水站在线监测全覆盖,监测指标多元化,监测数据实时准确上传城乡供水平台管理系统,通过实时监控,对水站日常运行进行远程控制,对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进行处理,综合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效率,确保供水水质水量持续合格稳定。联合卫生部门规范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的检测工作,统筹优化水质检测资源配置,采用关键指标实时监测、水站定期自检、专业机构定期复检和监管部门随机抽检等水质检测方式,确保供水水质安全可靠,同时,完善卫生监测和重要水站在线监测的水质管理体系,实现全域水质检测和监测基本全覆盖。